从“光杆司令”到登上国际舞台,他为何选择在苏州扎根20年?
-
苏商学院
2024-11-26 15:27 -
文:
carey
选择一行,深耕一行的创业者,是可以成功的。
找到行业核心,掌握诀窍,悟到真谛的创业者,成功便是必然的。
一入行便能踩中风口的创业者,是幸运的。
选择一行,深耕一行的创业者,是可以成功的。
找到行业核心,掌握诀窍,悟到真谛的创业者,成功便是必然的。
选择一行,深耕一行,“把服务做到极致”!这是苏州晟际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勇的经营秘诀。从流水线打工仔,到街头小贩,再到一手打造供应链龙头企业,黄建勇始终坚持用真诚感化客户,用行动链接客户。
凭着这一份真诚与行动,他立足苏州20年,把企业打造成为行业翘楚,并在国际物流领域崭露头角。
苏州——梦想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个立足苏州20年的江西人,黄建勇最初并没有选择在苏州打拼。
像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黄建勇在青春岁月里,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异乡之旅,闯荡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繁华都市,渴望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甚至残酷。
黄建勇初到广东,不幸落入黑工厂的魔爪,没日没夜地在流水线上工作,险些丧命,拼命挣扎才侥幸脱离苦海;辗转到上海,又受到当地人的排外,难以立足。用黄建勇的话说,这些城市似乎与他无缘。
正如命运的跷跷板,一方失衡的同时,也会偏向另一方。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黄建勇卖起了家乡的土特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辗转来到了苏州。
黄建勇惊喜地发现,苏州不仅城市美丽,人非常友好,还拥有繁荣的土特产市场。在苏州卖土特产的一年半时间里,黄建勇的土特产卖得风生水起,他把苏州称为自己的“幸运之城”。
土特产生意做得越好,对物流的依赖就越大。很快,黄建勇意识到,将江西老家的土特产运输至苏州的成本高昂,这笔开支甚至有蚕食掉销售土特产所得利润的风险。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黄建勇决定转换方向,投资物流领域,做物流生意。这样,黄建勇不仅可以赚土特产的钱,还能发展自己的物流事业。
万事开头难。1999年,黄建勇在苏州创立了物流公司。说是物流公司,其实就他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勇气和看好物流未来的坚定信心,他几乎一无所有——“一没资源,二没人脉,三没渠道”。
回首那段一个人闯荡物流江湖的岁月,黄建勇说,“我很幸运”,因为他的真诚和靠谱,让他总能“绝处逢生”。
他的老家江西抚州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依靠土特产出外谋生的老乡很多。每当老乡们在苏州销售完江西的土特产返回家乡,苦于找不到苏州的优质产品时,他经常挺身而出,为他们牵线搭桥,有财大家发。久而久之,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做中介贸易的同时,就能不断“挖掘”潜在的物流信息。
黄建勇的第一个客户是做大理石切割机的。当时,苏州的切割机生意很火爆,恰逢此时,市场对切割机的需求激增,黄建勇算是赶上了第一个风口。借助这股热潮,他在一年内实现了超过2000万的营业额。
在随后的合作过程中,黄建勇提供的服务比同行更为周到细致。为了让客户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每当物资发运,他几乎每次都亲自到现场指挥员工,将服务做到极致。这种老板亲力亲为的模式赢得了客户的深厚信任,也为他带来了忠实的客户群。
继而,资源有了,车队也有了,黄建勇再通过企业搭建上游客户,将上游客户厂家的货源纳入其中,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慢慢地,他的经营策略变得越来越清晰,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
在苏州这片福地上,注定有属于黄建勇的一番天地。
熬过三次颠覆性革命,获得三次重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时代的洪流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存活下来。
企业发展亦是如此。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也难免会遇到行业变革期,黄建勇就经历了从个体户时代、公司化运营时代到智能化时代的转变。
之所以能够活下来,还能活得好,黄建勇有一套他自己的逻辑法则。
个体户时代,生意靠信任。
黄建勇说,个体户时代,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在互联网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运输一批货物,需要长途跋涉,几乎等同于将命运交付给他人,司机的行踪无法通过远程监控得知。
所以在这期间,他担任了车队间联络的中介角色,亲自参与装卸货物的现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发现问题,也能洞察到潜在的机遇。他相信,当客户目睹老板亲临现场时,他们将更加信任,并愿意将项目托付给他。
这份信任是黄建勇的底气,也是他能够游刃有余掌握生意的“王牌”。
公司化时代,生意靠运营。
在公司初创期,公司规模比较小,许多客户在跟黄建勇合作的同时,也在跟其他公司合作。小公司如何才能搞定大生意?黄建勇苦思破局之策。
为了确保业务的稳定发展并能吸引到长期客户,黄建勇选择与实力雄厚的国企合作,带领团队协助国有企业开展业务,而国有企业则将部分客户转包给他们。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实现利益共享,从而形成了类似股份制的默契合作。
生意越做越好,黄建勇还开创了一项精细化服务——设立客服部门,通过传真或者短信的方式,每天早上9点前主动告知客户货物的状态信息。黄建勇说,算起来,他当时是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首个成立客服部门的物流企业。而且,他还是民营企业中较早成立党支部的公司之一,这在物流行业中是十分罕见的。
采用这种方式,黄建勇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巅峰时期,公司经营规模达到了三四千万,甚至五六千万。自此,黄建勇的大生意模式正式开启。
智能化时代,生意靠“集约”。
如果说小生意靠拼,那么,大经营就要靠“智”了。
黄建勇觉得,智能化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如果说过去的生意是一个底层逻辑的操作,那智能化时代就要围绕着“集”这一核心去思考。
若想实现亿元规模的飞跃,就必须采取全新的策略。若要专注于“集”,如何实现集约?又应该集中哪些要素?这是黄建勇持续深思的问题。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为了吸引人才、降本增效,突破发展瓶颈,适应新时代要求,黄建勇选择采取两种策略,双管齐下。
一方面,他选择与实力雄厚的团队合作,整合财务、运营、数据、客户和服务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智能化团队。
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化管理,利用自研软件系统,免费供同行使用。公司发展过程中,黄建勇选择在保持公司独立性的同时,合并两家公司的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实现降本增效。这种方法使晟际集团的利润率可达30%至40%,远高于单独经营。
黄建勇坚信,集约化程度越高,所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强大。他说,即便面临物流部门亏损,集团依然能够保持盈利,因为晟际集团的策略是扩大主营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更深层次的利润。
做企业要务实,离不开“三板斧”
回顾三次革命性的改革,黄建勇采取的方法截然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点,可以称其为“三板斧”。
一是提前布局,这是黄建勇走的最妙一步棋。以数字化领域的经验为例,黄建勇从5年前开始就在布局这一领域。他深信,如果自己没有提前布局和预判,而是等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考虑,晟际集团将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错失良机。
因此,黄建勇一直坚信,许多变革需要提前布局,如果领导者缺乏预见能力和判断力,当集团需要转型或改变时,将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和份额将逐渐被他人蚕食。
二是坚持创新。无论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黄建勇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进步的重中之重。他采纳了“蚂蚁雄兵”式的集思广益创新策略,鼓励团队内部每个月至少要出一个新点子,“无论是在管理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即使有些想法无法立即实施,哪怕是天马行空,也要勇于提出新的创意。”
为了切实执行创新策略,黄建勇直接采用现金奖励,如果员工的“新点子”被公司采纳,将当场发放现金奖励,金额从200到2000不等。
曾有一位司机提出了一项建议,极大地改善了晟际集团的运营。过去,晟际集团司机的工资是按月结算的,现在改为按趟计费。
例如,司机跑一趟广州的收入是固定的,运输途中确保司机强制休息,以保障安全。这种按趟计费的方式显著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简化了团队管理,减少了管理成本。黄建勇也如约对这位司机进行了现金奖励。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共享、共赢、共建命运共同体”,这是晟际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黄建勇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三个元素:诚信、学习和悟道。
诚信乃商业成功之根本。他说,晟际集团自小规模经营起家,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公司始终坚持诚信原则,从而获得了客户的信赖。
信任从何而来?就是“说到做到”,而且一定要用合同来确保“承诺的实现”,即便在公司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时,公司依旧承诺并确保按时向客户支付款项,从而巩固了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任关系。黄建勇坚信,诚信必须通过兑现承诺来体现,少用套路,这将为公司赢得更广泛的客户认可及更多的发展机会。
除了诚信,学习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关键。黄建勇认为,在个人层面,热爱学习的人会逐渐充实自己,最终可能成长为巨人;而不学习则无法实现提升,未来可能会变得暗淡。在企业层面,学习同样至关重要。
就他而言,个体户容易陷入独断专行、闭门造车的困境。在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黄建勇坦言他曾经忽视了团队建设,导致管理失控和利润下滑。
就他而言,个体户容易陷入独断专行、闭门造车的困境。在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黄建勇坦言他曾经忽视了团队建设,导致管理失控和利润下滑。
通过学习和求教,他意识到公司与个体户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团队合作能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控。团队合作需要成员之间的分享、讨论和策略制定,而构建团队的核心在于架构和体系。一个良好的架构能够孕育出高效的体系,从而使公司真正地建立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黄建勇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将“悟道”视为一个关键要素。在学习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他认为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领悟其精髓;正如烹饪中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悟性是学习过程中的灵魂。学固然重要,但悟更重要,悟不到则白学,反成执念桎梏。
他深信,在经营企业时,只有真正领悟其中精髓,才能经营好企业。
来源 | 苏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