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苏州调研,走访2家企业,李强总理收到了来自苏州的回答!
-
创客公社
2024-07-04 17:30 -
文:
王易新
2024年7月2日至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江苏苏州调研。期间,李强先后考察了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和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温婉的“江南水乡”是它,硬核的“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也是它,苏州一直是一座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城市。
“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2%的GDP、4%的实际使用外资、5%的上市公司和超6%的进出口。”这,也是苏州。
2024年7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江苏苏州调研。
期间,李强先后考察了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汇川”)和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梳理过往资料发现,李强在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曾6次前往苏州进行调研。并且在2016年11月参加十三次省党代会苏州代表团审议时,向苏州提出了著名的“创新四问”。
八年过去,苏州如今的回答是什么?
为何是这两家企业?
先来看看李强总理此次调研的两家企业。
位于吴中区的苏州汇川成立于2008年,是A股上市公司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汇川技术,300124)的全资子公司。此后汇川技术不断扩大在苏发展布局,设立一系列子公司。
李强总理在苏州汇川调研
作为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汇川技术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核心技术,是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定位服务于高端设备制造商。
官网显示,汇川技术位列“2022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第42位。2023年,汇川技术实现营业总收入304.20亿元,实现营业利润47.42亿元。
苏州汇川则是一家主要以工业自动化控制化软件、硬件及其产品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汇川技术上市几乎所有的重大募投项目都由苏州汇川实施。
据了解,苏州汇川曾成功研发并试运行了全国首套纯电自行移动式高低压岸电系统。
此举不仅攻克了传统固定式岸电设备存在的难题,更以高效、便捷、节约空间等多重优势,为船舶提供清洁、环保的“岸电”,助力绿色港口建设迈向新的里程碑。
在苏州汇川,李强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思必驰创立于2007年,是国内专业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拥有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自主研发了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入围胡润研究院的“全球独角兽榜”。
李强总理在思必驰调研
此外,2022年7月,思必驰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去年7月,思必驰发布了自研的行业语音大模型DFM-2,面向多个行业进行落地应用。今年1月,该公司获批牵头组建江苏省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
在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强听取企业在人工智能软件、芯片等方面研发进展介绍,了解向汽车、家电等行业提供产品解决方案情况,体验语言大模型技术。
李强说,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正在催生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方式颠覆性变革。要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着力推动面向各行业各领域的垂直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主政江苏16个月,公开赴苏州调研6次
其实,李强与苏州的缘分至少可以追溯到2016年。
梳理资料发现,李强自2016年07月01日担任江苏省委书记起,在江苏共主政16个月,期间6次公开赴苏州调研,考察了数家苏州企业,还向苏州提出了著名的“创新四问”。
2016年7月6日,在调任江苏省委书记一周后,李强首次来到苏州调研。
他先后考察了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康得新光学膜产业基地、信达生物制药、苏州纳米城、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等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示范基地、集聚地。
调研中,他说,苏州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在全省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8月26日,李强第二次来到苏州调研。
他先后来到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好孩子集团两家民营企业,随后在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考察了小核酸产业及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情况。
李强在调研中强调,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要大力强化对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外部支持,营造更加公平有序、透明高效的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广大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创新转型,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2017年2月20日至21日,李强第三次到苏州调研。
他先后考察调研了苏州胜利精密、亨通集团、江苏国望高科、常熟开关制造公司等企业。
他强调,苏州要充分发挥领先优势,在“两聚一高”实践中勇挑重担、探索新路,拿出更大作为,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水平,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5月17日,李强第四次到苏州调研,这次是专题调研苏州外企和台企。
在2017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的展示洽谈现场,李强先后来到日本川崎、博世、天田、台湾气立、德国西门子、纳诺科技等公司的展位前观察交谈。此外还陆续考察了日月光半导体(昆山)有限公司、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及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他强调,苏州要充分发挥开放的鲜明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创新思路办法,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要素,营造更优的创新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各类企业转型发展,着力深化高水平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17年7月12日,李强第五次到苏州调研.
这一次,他来到位于相城区的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他在调研时强调,苏州的县域经济发达,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县域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对发展全局的支撑带动作用。
2017年9月10日至11日,李强第六次到苏州调研。
他先后考察调研了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区震泽镇蚕桑文化园)、盛虹控股集团、恒力集团等企业。
他在调研中强调,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既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探索新模式,也要注重发挥特色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切实做好保护、传承、提升的文章,努力让传统优势焕发新活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八年过去,当初的“创新四问”有答案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强在参加十三次省党代会苏州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创新向苏州提出了著名的“创新四问”。
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
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
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苏州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
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更好地体现苏州的开放性包容性?
带着这四问,来看看苏州八年后的现在是如何回答的。
第一个问题,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
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以其卓越的经济实力和科创能力,正发挥着显著的引领性作用。
作为江苏省的经济龙头,苏州的2023年GDP高达24653.4亿元,稳居全省首位,并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这为其在创新领域的引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据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2023年度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苏州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包揽前四席。
2023年2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榜单出炉,苏州市位居第七。在江苏省内,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12年稳居首位。
企业方面,新近公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苏州再次表现优异,有18家企业上榜,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获评数量创历史新高。
此外,全国一共62座灯塔工厂,其中7座在苏州,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国一共666个工业小类,苏州一座城就有513个。
另据省工信厅公布的2024年度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名单和2024年度江苏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苏州市分别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866家,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
目前,苏州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位居全国第四;苏州市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2947家,占全省的24.04%;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13460家,占全省的26%。
第二个问题,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
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通过多项举措积极追求原创性成果。
据苏州日报发布,2023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10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全国第四。
这无疑为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苏州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了解,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国字号”载体先后获批建设,这些平台不仅集聚了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据江苏知识产权统计,2023年苏州市专利授权量130771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25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91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他多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第三个问题,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苏州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创新高地交相辉映的城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及前瞻性的创新战略,正逐步塑造出多张耀眼的名片。
“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医疗器械产业天堂”、“芯片之城”、“智造之城”……
企业方面,连续六年入选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并被官方认定为“表现亮眼的中国品牌”之一的恒力集团、中国最大中国最大民营钢企沙钢集团等均来自苏州。
产业方面,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苏州产业特点鲜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制造业为支柱,如今拥有11个千亿产业,3个万亿产业。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转型,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是中国制造业的王牌之一。
例如,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居中国前列,吸引了世界医药企业前20强中的6家和医疗器械50强中的21家在苏州布局;在集成电路领域,苏州拥有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载体,形成了以“设计—制造—封测”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县域经济强,同样是苏州的特点。“中国最强县”昆山、从“苏南边角料”逆袭到“全国前三甲”的张家港、“中国德企之乡”太仓、“服装之城”常熟。
从企业到产业,从县域到大市,苏州都拥有一份标志性成绩。
第四个问题,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更好地体现苏州的开放性包容性?
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充分展现了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独特优势,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不断吸引国内外高端资源和人才汇聚。
今年4月的苏州全球招商大会上,苏州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2%的GDP、4%的实际使用外资、5%的上市公司和超6%的进出口。”
“德企之乡”太仓聚集了超500家德企;“对台合作第一城”昆山批准台资项目近6000个,投资总额超700亿美元;“日资第一高地”高新区拥有约768家日企,约占全市日资企业的1/4、整个长三角的8%……
苏州吸引了大量外商和港台投资,形成了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
此外,苏州还注重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目前,苏州已连续12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
回到汇川科技与思必驰这两家企业,作为工业自动化企业和人工智能企业,它们或许只是苏州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近年来,苏州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坚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农业数字化提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苏州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如《苏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2023年实施方案》等。
如此看来,“创新四问”最好的答案,也许就是苏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之路上始终不断奔跑的身影,也许永远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