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省长许昆林面对面的南通“水果女王”,何许人也?
-
通商荟
2025-02-18 10:40 -
文:
carey
13位“新农人”中,有一位来自南通的企业家,在南通,她被称为“水果女王”。
1983年,曾建平只身来到盛产苹果的烟台,用家中所有的积蓄批发了整整一卡车苹果。运回海门后,曾建平以低于市场价一毛的价格转卖给周边的水果商贩。短短两天时间,曾建平就赚到了以往需要3个月才能积攒的收入。初战告捷,曾建平雄心勃勃,他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先后赴安徽砀山、山东莱阳、浙江黄岩等水果产地,与当地的批发商和果农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
水果配送中心建在三和村,是曾嬿出生长大的地方。村里现在留下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她们一方面获得土地流转金,另一方面可以去配送中心上班,以前一亩地年收益二三千元,现在年收入三四万。

图源:江海南通
2月14日,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宿迁骆马湖畔主持召开“新农人”座谈会。
座谈会上,13位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发言。畅谈扎根农村的艰辛历程,分享建功立业的可喜成绩,直言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许昆林说,希望他们示范带动更多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中来。
13位“新农人”中,有一位来自南通的企业家,在南通,她被称为“水果女王”。
她叫曾嬿。
曾嬿是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11年,她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创建了南通海门首家水果生鲜连锁超市“苏洪鲜食”。现在,“苏洪鲜食”在海门自建2000余亩特色果品种植基地,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先后带领6930名农民致富,企业年营业额从数万元增长到了上亿元。
有的路回避不开
1980年,曾嬿的父亲曾建平从三和初中毕业,在家务农,日子过得清苦。年轻的曾建平不愿“脸朝黄土背朝天”干一辈子,他萌生到上海赚钱的念头。曾建平瞒着父母,到几里路以外的农场摸田螺,靠着一根扁担和两个箩筐,挑到上海各大菜市场叫卖。第一次,他赚了20多元钱。他用这20多元从上海批发了苹果、桔子回到海门来卖。虽然辛苦,但收入远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强得多。

1983年,曾建平只身来到盛产苹果的烟台,用家中所有的积蓄批发了整整一卡车苹果。运回海门后,曾建平以低于市场价一毛的价格转卖给周边的水果商贩。短短两天时间,曾建平就赚到了以往需要3个月才能积攒的收入。初战告捷,曾建平雄心勃勃,他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先后赴安徽砀山、山东莱阳、浙江黄岩等水果产地,与当地的批发商和果农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
瞄准市场,步步为营。几年来,曾建平先后建起了“绿海”、“ 旺盛”等4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面积达1.5万多亩;办起了由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成的“苏合”合作联社;在海门市区及南通市建立了5家平价直销店,吸纳300多名农民进区、进店打工,年均收入2.5万多元。他还在上海、南京、南通、扬州建立了几十家果品专销店。2015年,旺盛品牌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如此光鲜的父亲,从小,曾嬿看到的却是他的另一面——卖水果这活儿麻烦,要跟三教九流打交道;不优雅,下乡熬得灰头土脸;无趣,单调地把水果搬来搬去;没价值,一个小贩能被社会尊重吗?
带着这样的认知,曾嬿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从南师大毕业以后,她又去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读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硕士。那么拼命,她就是想摆脱“卖水果的”身份。
然而,有的路回避不开。
然而,有的路回避不开。
在美国时,为了父亲的生意,曾嬿和她先生去考察了加州的新奇士协会,首次把血橙引入中国。新奇士协会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农业协会,也是一个农业品牌。父亲觉得曾嬿有国际化视野,念叨着:“你回来后,要为我们家的事业作些贡献,要到农业这片广阔天地去发挥才能。”曾嬿内心很排斥:终于可以做小白领了,干嘛又去卖水果?
要说曾嬿完全没受触动,也是假的。在新奇士,她参观了现代化农业加工厂,以及物流体系。之前,看过父亲在赣州的橙子加工厂,曾嬿觉得那工厂真大,真了不起。可与这边一比,父亲的厂只算冰山一角。卖水果如此高科技,曾嬿深受震撼。两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太有差距了,她也感慨。但她依然觉得这事业不属于她。
所以回国后,曾嬿果断去了新东方,做了指导托福考试的讲师。再后来,她去南通大学做老师,教产业经济学。讲台上的她非常有成就感。
曾嬿的先生倒是听从岳父劝诫,接过了家族生意。2009年,他去了陕西洛川的苹果基地,带回一堆照片视频。曾嬿看着照片视频,眼睛移不开了——上百号妇女蹲坐在果园里,拿着大小不一简陋的“圈”,套在一只只水果上,以此判断是70果、80果还是90大果。她们晒着烈日,迎着厉风,每个人脸上都皴得像苹果一样红。
那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曾嬿,她想起华盛顿的苹果包装厂,从清洗到分选,全是自动化流水线。甚至有种CCD选果机,根据苹果的红度,确定几号色,由此判断是马上出货,还是可以存放。足球场大的空间里,只有十来个工人优雅地工作着。

图源:南通妇联
曾嬿想:“差距太大了。我的所见所学应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山区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这样的事业,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真正的‘高大上’”。
把父亲的梦想往前推一大步
2011年,曾嬿夫妇一起创办了南通地区首家生鲜连锁超市,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立“苏洪鲜食”生鲜品牌。

图源:江苏女性
在水果批发领域,曾嬿父亲已把绿海果业推到了全国前五的位置。但他一直无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的生意都针对批发端。消费者只认“金润发的苹果”“苏果的苹果”。曾嬿引入美国理念,打造社区生鲜直营店,把父亲的梦想往前推了一大步。
苏洪鲜食问世之初,曾嬿就明确了“方便、快捷、健康、绿色、时尚”的品牌宗旨,并且“定位高端,不去厮杀价格,引领农产品品质升级,在种植户和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创业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曾嬿也一样,此时的她还没注意到,这个定位是以她的消费习惯,来推断大众的消费习惯,人们是否接受还是未知数。实际上,对于那时的海门来说,真正舍得买一袋20元左右开袋即食蔬菜的老百姓不多,好在,曾嬿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在随后的一年里,通过不断调整和磨合,“苏洪鲜食”找到了合适的销售模式,第二年,曾嬿又创立了网销部,尝试手机端营销,注册苏洪微信购物平台,并向天猫、京东等平台逐步拓展。日复一日,“苏洪鲜食”线上用户突破20万,每天的订单量从20单增长到2000单,有了稳定的客户和良好的口碑,名气也越来越响。
一次,一位从事农业工作的老领导来到农场指导工作时问曾嬿:“你们是否有更好的模式?优势互补,突破管理边界让这种农场可复制?”一语惊醒梦中人,“优势互补”这个词语让曾嬿眼前一亮。
2019年年底,考虑到晴王葡萄深受消费者喜欢,经济效益高,曾嬿大刀阔斧地砍掉农场之前种的果树,种上了晴王葡萄,将农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晴王葡萄产区。也是从这年开始,随着短视频平台日渐活跃,曾嬿开始尝试进入直播电商赛道,品牌借此又迎来了更好的发展。
如今,“苏洪鲜食”已建立起线上线下的全网全渠道销售模式,直营店发展到40家,并与全国十多个困难地区,建立了原产地战略合作基地,吸纳近千名“40”“50”人员就业,带领7000名果农脱贫致富。
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曾嬿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成为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谈到创业期间遇到的困难时,曾嬿风轻云淡地说“我不太会记得难过的事,但会总结经验,后面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我就知道怎么做了。”
她表示,创业给予自己一种力量,让她坚信天无绝人之路,遇到的困难都能解决,她也会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带领“苏洪鲜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把幸福传递给更多人
曾嬿作为全国妇女十二大代表的发言时,曾说过一段话:不仅要给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她们脱贫奔小康;更要让她们在干中学,通过提升职业素养,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果配送中心建在三和村,是曾嬿出生长大的地方。村里现在留下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她们一方面获得土地流转金,另一方面可以去配送中心上班,以前一亩地年收益二三千元,现在年收入三四万。
曾嬿更自豪的,是这些妇女的精神面貌在改变。她刚上流水线那阵子,大家很排斥,觉得全人工好,做惯了的活儿,学什么新操作?对新生事物怀疑又害怕。曾嬿手把手教她们作业。大家都躲着,找借口去扛货品,做清洁。被“逮住”的,就捏着订单,对着三只火龙果一根香蕉反复核准,紧张得不行。半年过去,大家却觉得离开流水线就没法工作。“双11”期间,一天两三万订单,她们自信地守在工位上,神情像运筹帷幄的大将军。
有时下了班,她们也会带朋友来公司参观,“最近上火了?吃火龙果。梨也行,不过一定要秋月梨啊。”曾嬿听了偷乐,她们都把自己当成水果专家了呢。帮助乡亲们提高了生活品质,增加了自信,曾嬿的幸福感翻了几番。

图源:南通妇联
多年来,曾嬿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财富积累,助力村民们增收致富。近300多名“4050”村民长期在配送中心务工(其中70%为妇女),村民年收入翻了几番。公司与农干校合作,对周边农民开展电商知识及业务培训,扶持500多名微商成功创业;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水果产业精准帮扶”融合发展模式,与全国10多个欠发达地区建立了原产地战略合作基地,把大凉山丑苹果、新疆库尔勒香梨、西双版纳凤梨等水果产地发展成订单种植基地,先后带领70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公司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建立“红色幸福里”品牌党建馆、苏洪妇联,开设“爱心助学班”,用贴心的服务和真诚的呵护让企业员工和周边村民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温暖人心,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巾帼新农人,曾嬿正在广阔农村挥洒汗水,在推动乡村振兴水果产业的实践中拼搏奋斗。
来源 | 通商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