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企二代登场,靠技术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业“焕新”
-
苏商会
2025-03-04 15:47 -
文:
张子凡
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简称“海科纤维”)总经理李辰昊,就是一位“00后”企二代的典型代表。
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简称“海科纤维”)总经理李辰昊,就是一位“00后”企二代的典型代表。从留学归国到参与家族企业,李辰昊不仅带领企业完成了从浙江杭州到江苏金湖的搬迁,更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自幼年起,李辰昊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对企业运营的轮廓有了朦胧的认知。然而,真正推开家族企业大门的关键,却是一次未曾预料的契机。
这一名字的灵感源于一次内部会议,“我父亲观察到纤维的形状与云朵相似,便决定将新产品命名为‘云绒’。”李辰昊解释道。这款产品凭借其中空度达到30%的独特结构,不仅比同类产品更加轻盈,还兼具优越的保暖性和蓬松度。2022年,海科云绒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并作为“淮安智造”的优秀代表,被淮安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作为新一代的企业接班人,企二代们不仅承载着家族企业的传承使命,更肩负着通过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简称“海科纤维”)总经理李辰昊,就是一位“00后”企二代的典型代表。从留学归国到参与家族企业,李辰昊不仅带领企业完成了从浙江杭州到江苏金湖的搬迁,更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日,苏商全媒体走进海科纤维,专访总经理李辰昊,探寻海科纤维的成长路径与创新密码。
躺不平的企二代
李辰昊出生于2000年,他的成长经历深深烙印着全球化时代的痕迹。

自幼年起,李辰昊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对企业运营的轮廓有了朦胧的认知。然而,真正推开家族企业大门的关键,却是一次未曾预料的契机。
2018年,李辰昊选择前往瑞士留学,攻读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然而,命运似乎为他铺就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疫情的突然爆发彻底打乱了他的留学计划,迫使他提前回国。
与此同时,海科纤维正面临拆迁与搬迁的重大抉择。
海科纤维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再生三维中空填充涤纶短纤生产的企业。虽然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但李辰昊的父亲李军早在2002年便涉足纤维行业。“父亲在2002年于杭州创立了杭州三星化纤,2015年更名为杭州海科纤维。”李辰昊回忆道。
2019年,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海科纤维原有的生产基地不得不面临拆迁。是另寻新址重新创业,还是就此放弃?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军选择与儿子共同商议。“当时父亲说,如果我愿意接班,就选一个好地方重新创业;如果不愿意,那企业就此画上句号。”
那时的李军,年富力强,尚未步入知天命之年,且拥有20年创业历程中积累的深厚人脉资源、行业影响力以及打拼多年的百余位员工……李辰昊毅然选择与父亲并肩作战,共同迎接挑战。
谈及为何选址淮安金湖,李辰昊的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为了寻找新厂区的理想之地,父亲带领团队跑遍了大江南北。“一方面,淮安已初步形成了聚酯纤维、涤纶短纤等产业集群,汇聚了三联新材料、佩浦新材料等优秀企业,产业的集中有利于企业获取原料;另一方面,淮安金湖的招商引资政策深深打动了我们。”他回忆道,“企业落地金湖后,金湖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诸多帮助,营造了一个温馨如家的营商环境。”李辰昊说。
海科纤维的搬迁也成为了李辰昊参与的首个重大项目。从浙江杭州到江苏金湖,四百多公里的距离,见证了企业的蜕变——新工厂落地江苏金湖经济开发区,一期占地127亩,不仅完成了设备的搬迁与安装,更实现了产能的扩展和技术的升级。在那个特殊时期,李辰昊迅速投身工作。从搬迁现场的拉电缆、安装设备,到接手镇江销售业务,再到参与石墨烯云绒等创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实践,他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不断消化吸收。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李辰昊感慨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心态的转变与处事逻辑的重塑。他深刻认识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而这段初期的实践,也为他后续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海科纤维在搬迁到江苏金湖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海科纤维不仅实现了生产线的全面升级,还成功达到了杭州时期积累的产能和产销平衡优势,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良性循环。然而,对于李军与李辰昊父子来说,这仅仅是新的起点。
“我们大量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生产了许多差异化品种,并且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效益。”李辰昊表示,在“海科云绒”稳占市场的形势下,海科纤维并未止步,而是不断丰富产品品类,研发出海科石墨烯云绒、石墨烯量子点云绒等拳头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抗菌、远红外、驱螨防霉抗病毒等特殊功能,更让海科纤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更多客户的认可。“目前,我们在全国再生中空填充涤纶短纤的行业中位居前三,年产值8亿元,年产能9万吨。”李辰昊自豪地说。
2023年,海科纤维二期年产9万吨再生涤纶差别化短纤维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这一项目投资规模高达10亿元,占地100亩,预计今年4月建成后,海科纤维将实现年产18万吨再生差别化涤纶短纤的目标。“我们计划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李辰昊表示,二期项目不仅是为了实现企业产品升级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更是为了后续拓展国际市场而精心策划的。
然而,传统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依然是海科纤维面临的挑战。李辰昊指出:“困难点在于我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尽管海科纤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原材料的清洗和投送、产品的打包等环节仍然难以实现完全自动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科纤维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了技术研发,开发了连续干燥系统和自动化投料系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
其中,连续干燥系统是行业首创,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原材料的高效干燥,相比传统的人工干燥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我父亲年轻时曾经在水泥厂担任车间主任,他借鉴水泥厂的混料投料系统,开发了适用于化纤生产的自动化投料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原材料投送的效率和准确性。”李辰昊说。
得益于技术加持,海科纤维曾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江苏省绿色工厂等。目前公司获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注册商标22项。
布局国际,共赢发展之路
“轻柔如羽,爽滑如丝,洁白如云,温暖如绒,谓之云绒。”这是李辰昊对海科纤维核心产品“云绒”的描述。

这一名字的灵感源于一次内部会议,“我父亲观察到纤维的形状与云朵相似,便决定将新产品命名为‘云绒’。”李辰昊解释道。这款产品凭借其中空度达到30%的独特结构,不仅比同类产品更加轻盈,还兼具优越的保暖性和蓬松度。2022年,海科云绒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并作为“淮安智造”的优秀代表,被淮安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然而,作为年轻一代的企业接班人,李辰昊深知纤维行业正面临诸多挑战。他指出,再生纤维行业首先面临的是再生概念的商业化问题。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其“天下无废”战略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包装中使用50%的再生材料,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再生瓶片供应紧张,市场上可流通的瓶片数量大幅减少。作为行业巨头,可口可乐的这一战略引发了其他企业的跟风,给再生纤维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李辰昊提到了“原生产业再生化”的趋势。近年来,许多原生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桐昆股份和新凤鸣,纷纷进军再生涤纶短纤领域。这两家企业在国内聚酯和涤纶长丝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产能分别位居国内第一和第二。这些行业巨头的加入,无疑给海科纤维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此外,国内市场的“内卷”现象也在加剧。尽管经济下行导致许多小产能企业被淘汰,但行业总产能仍在持续增长。李辰昊指出,新增产能的技术水平远高于被淘汰的企业,这意味着在未来存量市场甚至缩量市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脱颖而出。为此,海科纤维已经做好了在未来3到5年内不盈利甚至亏损的准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为00后企二代,李辰昊在企业管理中也展现了独特的领导才能。“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依赖于团队的合作与员工的成长。”李辰昊强调,海科纤维的企业文化是“感恩、同创、共享”,他注重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共赢关系。“员工的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员工不断进步,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李辰昊将国际化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他表示,尽管海科纤维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仍然不足。未来,海科纤维将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布局,开发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他相信,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海科纤维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云绒”的诞生到智能制造的布局,李辰昊和海科纤维的故事仍在继续。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他们正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