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重大项目落地泰州,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曾赴上海“播种”
-
苏商会
2025-02-07 10:48 -
文:
杨乐多
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预计年营收可达80亿元。
据悉,易行时代1999年诞生在欧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跨境两轮车集团公司。此次落子泰州,计划总投资50亿元,拟盘活海陵工业园区现有厂房约8万平方米,计划在海陵落地上市总部及一座年产30万辆燃油(电动)摩托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2月4日,泰州海陵区召开“新春第一会”。此次会议的重头戏,是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易行时代新能源摩托车制造及总部项目。泰州市长万闻华出席开工动员会议,宣布项目开工,并与易行时代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璟煜,海陵区委书记、区长刘剑波等共同为项目培土奠基。

据悉,易行时代1999年诞生在欧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跨境两轮车集团公司。此次落子泰州,计划总投资50亿元,拟盘活海陵工业园区现有厂房约8万平方米,计划在海陵落地上市总部及一座年产30万辆燃油(电动)摩托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预计年营收可达80亿元。
新年新气象,这个重量级项目并不是横空出世。约50天前,跨省履新的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曾率团拜访部分上海知名企业,其中就包括易行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姜冬冬此前曾是上海市普陀区区委书记,于去年10月8日履新泰州市委书记,成为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他的上任,正在为泰州注入新势能。
国际摩托巨头,或将带来泰州下一个IPO
易行时代是一家拥有25年历史的跨国摩托车制造和销售企业,其业务遍及全球,涵盖传统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等多个板块。
历经20多年发展,易行时代已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跨境两轮车集团公司,旗下拥有以BENELLI、KEEWAY、MORBIDELLI为主的意大利燃油摩托品牌,以EZI为主的电动摩托品牌,以SAXONETT、STEFFENWOLF为主的德国E-bike品牌等。
目前该公司总部位于上海,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05个国家,拥有1万多个渠道网点,年销量超50万辆,连续十年居中国大排量摩托车出口第一名。
位于泰州的易行时代新能源摩托车制造及总部项目,将由上海易行时代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50亿元,拟盘活海陵工业园区现有厂房约8万平方米,计划在海陵落地上市总部及一座年产30万辆燃油(电动)摩托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拟采购全自动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摩托车电器综合测试仪等设备仪器600多台套,将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中心和总部结算中心“双中心”。
这一项目是近年来易行时代在中国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重仓泰州意味明显。未来,易行时代如果发起IPO,或将把上市主体的总部位置放在泰州海陵,后者将新添一家上市公司。
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推动上海产业转移
去年10月8日,姜冬冬出任泰州市委书记,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委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姜冬冬,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籍贯安徽利辛,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姜冬冬曾长期在上海工作,2013年任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副主任,后援疆三年。归来后,他出任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2019年11月任普陀区代区长,2020年1月当选区长,成为上海最年轻的区长。2021年8月任普陀区委书记。
去年12月13日,2024泰州绿色健康产品与农业重大项目(上海)推介会举行,姜冬冬推介泰州。现场共有24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及交易额累计达137亿元。
当日下午,姜冬冬拜访了易行时代和上海国投。他强调要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深化拓展合作领域空间,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
姜冬冬在走访中表示,泰州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零部件产业起步较早,素有“中国车件之乡”之美誉,可以为易行时代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希望易行时代尽早将项目落地泰州,同时引荐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布局泰州。泰州将竭力打造“到泰州,泰周到”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当好企业的“最佳合伙人”“最暖店小二”。
在此次拜访50天后,易行时代真的来到泰州落地重大项目。
姜冬冬跨省履新四个月以来,致力于推动泰州承接上海的项目转移,泰州和上海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去年12月20日至21日,泰州邀请了上市公司负责人、上海市商界精英俱乐部成员代表来泰,开展“上市公司泰州行”活动。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拥有最具实力的工商资本、最具活力的创新资源、最具潜力的高端产业,姜冬冬在2025江苏省两会中曾说,泰州将坚持立足自身、放眼全局,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全方位融入苏南的同时,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作为年轻干部的代表,姜冬冬正带着他的步伐为泰州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新生力量。
在泰州市召开的年轻干部座谈会上,姜冬冬曾送给年轻干部五句话——要争做“心中有数”的明白人、要争做“肩上有责”的行动派、要争做“眼里有光”的奋进者、要争做“手中有活”的排头兵、要争做“脚下有土”的模范生。
他认为,年轻干部不平庸,泰州的未来就注定不平凡,希望广大年轻干部早日成为心中有数、肩上有责、眼里有光、手中有活、脚下有土的“五有”优秀干部。
泰州市委书记的“新春三问”
日前,江苏省统计局公布,2024年泰州GDP总量为7020.95亿元,增长5.1%。作为江苏中部地区代表城市,近年来泰州突破“居中思维”的决心愈发明确。在今年泰州市的新春第一会上,会议明确提出了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和工作重点。
其中,在“抢机遇、扩开放,打开发展新空间”中,会议明确提出泰州要全力融合苏南。聚焦产业发展的协同协作,资源要素的开放整合,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新一轮跨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全面融入上海。从产业、科技、教育、文化、人才、金融等各方面主动对接,加快建立一批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
在新春第一会上,姜冬冬提出了“新春三问”——“省委寄予厚望怎么办?民生新期待怎么办?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怎么办?”
三问振聋发聩,直指泰州的发展短板和破局路径。
首先,经济总量如何突破,这是当前每个城市都面临的核心问题。泰州致力于打造“中部支点城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中国药城”等产业,推动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泰州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特色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第二个“怎么办”,直指民生和城市建设。在民生福祉方面,泰州注重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通过与名校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医疗机构水平等措施,泰州实现了多项民生实事的目标,如新增学位1.5万个、提升本地就业率至65%、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100%等。
第三个“怎么办”,则充满了危机意识。在城市发展方面,泰州提出建设幸福水城的目标,依托其独特的水资源优势,计划打造滨江城市带、人文会客厅、康养名城及绿色发展示范区等项目,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面对区域竞争的压力,泰州决定采取“拼抢突围”策略,通过强动能、扩开放、治顽疾等具体行动,全力追赶领先城市。特别强调营商环境的优化,“全域全员招商”策略旨在吸引更多的战略性项目和优质企业落户泰州,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这三问,不仅是对当前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应对方案,也为泰州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现了泰州在未来一年内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资料:
人民网江苏:《泰州市委书记的“新春三问”》
决策杂志:《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送给年轻干部“五句话”》
泰州发布:《姜冬冬在沪拜访部分知名企业》
人民网江苏:《泰州市委书记的“新春三问”》
决策杂志:《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送给年轻干部“五句话”》
泰州发布:《姜冬冬在沪拜访部分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