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下坠!“药茅”大旗如何再“飘扬”?
-
苏商会
2021-09-14 17:11 -
文:
杨冠亚
作为连云港“药企一哥”,在去年“喝酒吃药”的股市形势中,恒瑞强大的营收能力让它的股票一直被业内称为“药茅”,在这份半年报面前,“药茅”神话是否会被打破?
8月19日,恒瑞医药公布了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98亿元,同比增长17.58%。归母净利润为26.68亿元,同比仅增长0.21%。
近十年来,恒瑞医药的持营收、净利润,基本保持在每年20%的同比增长。显然,今年的半年报成绩略有下降。资本市场给予恒瑞医药的反馈也不甚积极,半年报发布的后一天,8月20日,恒瑞医药股价跌停,和年初相比,恒瑞医药股价下跌超过50%,市值蒸发3000亿元。
尽管表现不及预期,同比增幅略有下降,但综合江苏上市企业所公布的半年报来看,恒瑞医药依然在上半年实现了正收益,净利润在江苏上市公司中排第九名。
作为连云港“药企一哥”,江苏医药行业龙头,在去年“喝酒吃药”的股市形势中,恒瑞强大的营收能力让它的股票一直被业内称为“药茅”,在这份半年报面前,“药茅”神话是否会被打破?业绩降速,是什么影响了恒瑞?恒瑞未来的规划又在何方?
国家集采与药企的生存
医疗一事,涉及国家民生。为了解决看病难、吃药贵这两大问题,国家近年来不断在医药改革方面发力。而提到药改,集采这个词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集采就是集中采购,从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先后开展了四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共涉及157个品种、533个中选产品。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3%,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与药企谈判价格,国家用市场和销量交换下调程度,有些药在集采前后的价格降幅甚至能达到95%。而被纳入国家药品集采名单的药品中,仿制药占据了大部分。
仿制药,这个概念被大众所熟知大概源自几年前爆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片中慢粒白血病病人的救命药格列卫就是一款印度仿制药,由于原研药价格过于高昂,病友们不得不铤而走险购买走私药物。也正是该片中原型故事——格列卫事件,推动了我国药品集采改革。仿制药并不是山寨药,而是在原研药过了专利期之后研制的低价药。集采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为仿制药研发提供研发标准和质量基础,也让一些用于治疗肿瘤、癌症等重疾病的特效药的仿制药价格走向亲民。
集采改革为民众所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对于药企,仿制药利润空间压缩,业务缩水,成了企业生命攸关的问题。即使是恒瑞这样的龙头,也难抵改革的巨轮。
成立于1970年的恒瑞医药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老牌医药企业,恒瑞医药的主营业务涉及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殊输液、造影剂、心血管药等众多领域。
恒瑞医药从仿制药起家,由于入场时间较早,凭借着前期的大量投入,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集采大手笔改革前,麻醉药、抗肿瘤、造影剂是恒瑞的“三驾马车”,为恒瑞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受集采改革影响,恒瑞之后将经营重点转向创新药,但从今年的中报来看,仿制药仍然为恒瑞提供了60%以上的收入。
可以说仿制药成就了恒瑞,也为恒瑞的未来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隐患。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落地和集采范围的不断扩大,恒瑞的仿制药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恒瑞医药在中报里提到,自2018年以来,公司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压力。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
换言之,进集采,价格必须降,肯定影响收入。
但不进集采,丢的是渠道与市场。比如恒瑞三驾马车之一的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
今年6月,第五批集采拟入选结果正式公布,无论是采购品种、金额还是参与企业,都为历次最多。其中,碘克沙醇注射液从原来的640多元每瓶降低至174.8元。
碘克沙醇是一种注射用造影剂,其销售完全依赖院内市场。2020年PDB数据库的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4.89亿元,恒瑞医药的产品在其中占比高达57.98%。2020年全年,造影剂为恒瑞创造了36.3亿元营收,毛利率超过72.4%。
而在今年碘克沙醇注射液的中标企业名单中,并没有恒瑞医药的名字。这意味这恒瑞将失去十几亿元的公立市场份额,造成的营收损失可想而知。
集采改革之下,为了民计民生,仿制药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转向创新药是恒瑞突围的最好方向。
向创新药的过渡
其实近年来,恒瑞医药的重心已经逐渐偏向创新药。
目前,恒瑞有6种创新药已经上市,即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2019年其创新药收入已经占营收的接近3成,是中国医药行业产品线布局和已上市创新药种类最丰富的公司之一。
除了已上市的6大创新药外,恒瑞也从未停止新药研制的步伐。瑞格列汀(针对糖尿病)、海曲泊帕(针对再生障碍贫血)、法米替尼(针对恶性肿瘤)等多个重磅药物已处于3期临床阶段,未来几年将有望陆续上市,创新药占恒瑞营收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
从仿创结合到创新驱动,恒瑞的转型之路更加坚实。
创新药研发成效关系到恒瑞医药未来利润兑现,目前恒瑞的研发战略双管齐下,一方面对上市的6款创新药物进行后续研发,开发新的适应症;另一方面是研发新的创新药,目前公司在研的创新药数量达到43个。
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过去三十年里,创新伴随着中国一众科创企业的孵化与成长,让科技革新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创新要获得多大的效益,前期就要有相对应的付出,尤其在医药行业板块,创新二字绝不是轻飘飘的纸上谈兵。
一粒小小的药片从无到有,要经过从细胞到小鼠、大鼠,再到灵长类、人类的不断实验,再到向药监部门申请上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观测新药的副作用情况。这其中所需要的人力财力成本十分巨大,动辄上亿,而在研发过程中又要经历多少次失败的药物筛选,人们也无从得知。
恒瑞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恒瑞在创新药方面的收入达52.07亿元,占整体营收约四成左右,而恒瑞的研发投入则高达25.81亿元,同比增长近40%左右。
不仅如此,恒瑞还在不断加码创新药的研发投入。目前恒瑞在国内外共开展240 多个临床项目,其中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23 个。在研发人员方面,恒瑞拥有超过3400人的研发团队,包括2000多名博士、硕士及100多名外籍雇员,超过所有A股其他医药企业。公司在连云港、上海、成都以及美国等多地建立了临床医学部和研发中心,此外还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分子靶向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孵化器基地,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就算是和国际医药巨头相比,恒瑞的研发投入强度也毫不逊色。
由于投入的研发费用、人工成本、材料款项增加以及客户采用承兑票据结算增多导致现金流入放缓,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55.63%。
医药创研,道阻且长。
孙飘扬的回归
恒瑞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连云港制药厂,孙飘扬1990年上任担任厂长,当时制药厂的利润只有8万元,而在孙飘扬上任后,恒瑞从小制药厂成为中国医药巨头,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元。
没有技术,命运就在别人手里。即便是仿制药起家,孙飘扬非常清楚只有拥有自己的创新药技术,恒瑞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站稳脚跟。
1990年,孙飘扬毅然决然用创新药开拓市场,同时花费120万购买了VP16抗癌药专利,这让当年的连云港制药厂营业额猛增34%。
2020年1月,62岁的孙飘扬卸任董事长一职,由总经理周云曙接任。
而在孙飘扬离开的这一年,恒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仿制药面临集采政策,创新药面临医保谈判,公司市值高位下坠,到如今只有2900亿元。这副情景让很多投资者疑虑恒瑞大旗是否还能够“飘扬”?
时间回到恒瑞半年报发布的一个月前,孙飘扬重回恒瑞董事长职位。
回忆起过去几十年企业发展最至关重要的因素,孙飘扬认为,创新的内涵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1991年我当厂长的时候,中国医药刚刚从卖方经济转为买方经济,药品价格降得很厉害,药企处于亏损状态。当年我们做仿制药,在当时被当作是创新。2000年我们开始做创新药,到现在还在不断创新。我们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创新、不断创新。”
重新掌舵恒瑞医药后,孙飘扬用一笔收购刷新了国内药企并购的交易历史。
8月26日,恒瑞医药官网披露,恒瑞医药将对万春医药子公司进行1亿人民币股权投资,并支付总计不超过13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在完成本轮融资后,恒瑞医药对万春布林的持股占比不低于2.5%,后者于2017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这是目前本土大型药企与创新药企为数不多的“联姻”之一。
这样豪迈的手笔发生在恒瑞发布十年来最低增速的半年报之后。
而此次融资的协议中,一个药物研发线引人注目。大连万春授予恒瑞针对普那布林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以用于防治所有人类与动物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癌症。
而这个药物是万春医药的首创新药,临床试验为中美双报。对于刚起步不久的创新药企而言,与本土大型药企达成合作协议,借用成熟的销售团队补充自己的短板,是目前最为双赢的选择。
孙飘扬回归,13亿加码创新药业务,凸显了恒瑞医药向创新药药企转型的决心。
下跌的股价,艰难的创新之路,孙飘扬在股东大会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面对今天股价下跌的局面,一点也不感到突然,我们还是心很安,任何事都是螺旋式发展,不是直线发展的。”
未来如何,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