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戈们!”第二期:苏商同行走戈壁,有情有义有天地
-
苏商会
2022-08-17 11:22 -
文:
苏商会
这道光就像生命中的一道光,在你极其无助、极其沮丧、极其负能量的时候照亮了你,让你知道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让自己调整回充满正能量的状态。
去戈壁,在行走中一扫浊气,唤醒更有能量的自己。2022年8月6日下午,俞音绕梁节目继续围绕戈壁徒步这项运动进行线上直播,苏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文勤,与同为温州人、同在苏州创业的两位“运动达人”——怡达控股集团总裁章晨健、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畅谈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分享行走戈壁的感受和相关注意事项。
【做客嘉宾】
怡达控股集团总裁 章晨健
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 章新波
以下为现场问答精编:
Q:请问两位章总,是什么激发了你们运动细胞的苏醒?请分享一下你们的运动史。
章晨健:我从小就喜欢运动,念书时就一直在学校的校队,包括念大学时,也在商学院的马拉松校队。那时因为只有运动和学习两件事情,运动反而会促进了我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说运动已经融到了我的骨子里。运动就像喝水一样,身体需要的时候会告诉我,那我就会去锻炼一下,比如跑跑步,出出汗。我喜欢很多种运动,包括骑车、跑步、高尔夫、游泳,当年跑完戈壁之后,也很喜欢走戈壁。我觉得每项运动都有不同的魅力,让我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我的运动史。
章新波:坦白讲,我从小到大在体育方面就是学渣,真正发生改变是在2012年,那年我刚过30岁,身边有两个非常亲密的同学去世了,和我同龄,非常可惜。我那时就感觉自己的身体也不是特别理想,干事业的总得想个招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运动能够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好一点,然后就选择了最简单的跑步,只需一双跑鞋。当年在朋友圈说我要开始跑步了,然后越跑越远,后来跑半马、跑全马。现在算下来我差不多跑了正好十年,断断续续一直在坚持,每年跑步的量在1000公里左右。跑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后来我也慢慢认识到运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就是这样一个机缘,让我开始了运动。
Q: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将运动变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下来?
章新波:我认为要把运动变成一种享受。运动或者跑步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而跑步是去享受你想要的那些好处。我不喜欢和别人一起跑步,更喜欢自己一个人。跑步是我最享受的过程,也是我一个人独处思考的时间。跑步的时候,我有时会听点轻音乐,有时会思考公司的战术策略,同时这也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一个时间,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章晨健:跑步的确很享受,但也确实略显无聊。如果我们跑步的时候,看看沿途的风景,去不同的城市跑,去感受不同的人文文化,那么跑步给你内心带来的愉悦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运动,你想要获得什么,想要让你的内心获得什么,想要让你的身体获得什么,这是运动的最大魅力之一。
Q:两位都是运动达人,也都是马拉松爱好者,之前也都参加过戈壁徒步,请两位聊聊戈壁行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者改变是什么?
章晨健:我们跑戈壁的时候每隔一公里会插一面旗帜,循着旗帜走,就和平时运动一样,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大目标。1000个人跑戈壁会有1000种不同的感受,哪怕是一个人跑戈壁,也会有十几种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产生的想法也就不同。
我只跑过一次戈壁,跑的是张掖七彩丹霞。当时我所在的队是先锋队,既要争成绩,也要带速度,除了走沙漠路段,还要走森林路段,我走到后半段的时候,往前望一两公里没有一个人,往后看沙漠上只有自己踩过的脚步痕迹,当时感受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内心也有一丝忐忑,也怕自己走错方向,担心自己找不到下一个路段的旗帜。那段戈壁走完,对我而言是一大突破。在戈壁上做的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会让我在接下来做很多事情时想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我跑戈壁一个很直观的感受。
章新波:我是2020年去的戈壁,戈赛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修炼和挑战,每个月的跑量、背靠背的拉练等,都让我对戈壁抱有极大的期望。那一年正好是我40岁生涯的开始,四十不惑,我需要重新思考40岁怎么面对人生。所以我把自己放到戈壁上,对我来说,这是开始40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人在戈壁上是极其渺小的,真的就是一粒尘埃,这是我当时的第一个感受。同时我还要去想着带团队。对团队来说,既要保证个人的安全健康,又要完成团队的比赛,这个过程我发现了更多人性的光芒。戈壁就像团建,去戈壁虐一虐,回来后继续战斗,又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Q:请晨健总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对戈壁之行的感受?
章晨健:刚刚新波总说他四十不惑,我正好是30岁,三十而立,立在戈壁上那种感觉,用四个字总结叫“生命之美”。因为戈壁上的生命和其他不一样,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倔强地与自然环境抗争,生命之美就是用心一点点去感受那些生命的倔强。人的生命本来也是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该鼓起全身的力量去斗争。
Q:请问新波总,当你闭上眼睛回到戈壁时,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一幅画面?
章新波:最后一天的早上有大风,收帐篷极度痛苦。当时我的头灯还坏了,只能借着月光穿鞋套,根本就套不上去,那时我内心充满了负能量,心情非常沮丧。这时恰巧有一束光照在了我的脸上。光源来自哪儿?戈壁上有一类人叫A+队队员,我们是四天三夜跑120多公里,而他是24小时跑120多公里,就是这样一个A+的超级战队队员正好朝我跑过来,他那时已经连续跑了100多公里,还中气十足,状态非常好。在那一刻,就是这道光照耀着我,瞬间让我感觉负能量都消失了。这道光就像生命中的一道光,在你极其无助、极其沮丧、极其负能量的时候照亮了你,让你知道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让自己调整回充满正能量的状态。这是戈壁上留给我的永恒画面,这个画面对我影响非常大。
Q:戈壁行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动,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家、创业者去走戈壁?戈壁行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以及企业家的自我历练、企业团队的拉练有什么样的联系?
章晨健:很多人把做企业比作马拉松,我不是特别赞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可以把它比作戈壁或者接力马拉松。走戈壁讲究的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你的队伍里不能有一个人落下,如果有人出现了异常状况,其他队员就必须放缓步伐,想尽一切办法相互帮扶,最后一起走到终点。从这点来讲,这可能是走戈壁与经营企业之间的共通之处,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传承。通过走戈壁,企业家能够把自己企业的灵魂,把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升华,将团队凝聚地更好。
章新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我那年参加戈壁时,有几百人的规模,一群企业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去做好相应的小角色。这个组织的文化、使命愿景,以及传承机制,值得企业家去学习,其中戈友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价值理念以及组织形式、领导力等,也都值得实体企业去好好学习。
另外,从内心状态来讲,把自己放在戈壁上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或者认知迭代与感悟是非常多的。坦白来讲,做企业其实是个悲剧,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大概率是个悲情角色,因为你企业做得好,这是你应该的,而企业一旦出现状况,责任也会落到你身上。这背后支撑的力量,或者说心智的磨练是一定要有的。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我后来看到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提到《战争论》里面的一句话:
“要在茫茫的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燃烧,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对于企业家而言,当逆风逆水的时候,尤其是现在疫情防控也好,经济下行也好,这种时候更需要企业家精神,这个时候支撑你的不是一些简单的战术和决策,而是你那颗坚定的心,就是在企业遇到极端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发出一点点微光给团队带来信心,能不能带着他们一起前进。在戈壁那种环境下,你会让自己的感触更加深刻,走戈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互动】
Q:参加戈壁徒步或者马拉松的话,有体能的要求吗?需要提前多久开始准备比较稳妥?
章晨健:首先我都是非专业的,根据自身感受来说,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如果准备跑戈壁的话,没有特别运动基础的人至少要提前半年准备,而有运动基础的人,每天进行一些腿部训练,以不同的方式跑8-10公里,这样坚持一两个月。其次要把所有东西都带齐,做好最安全的准备,包括电解质、能量棒、防中暑等,尽可能考虑周全,这样能确保你安全完赛。安全完赛是放在第一位的,所有的准备都要做足,哪怕最后这些准备都用不到,千万不能过于自信。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好最全的准备,你的感受也会最愉快、最深刻。戈壁本质上是把原来的我们摧毁,让我们重装一次,回来之后变成一个新的自己。
章新波:我很赞同晨健总的一个观点,就是安全完赛,我们要做完赛级英雄,而不是速度级英雄,如果你的体能不行,那就走戈壁,不要跑戈壁。如果你跑戈壁,你可能要提前半年训练,每个月的跑量最起码达到80公里;如果你走戈壁,可能提前三四个月准备,每个月的跑量有40-50公里这样一个体能储备。总之,对自己的体能一定要有自我认知。走戈壁的时候,不要有人定胜天的想法,不要和身体较劲,不要和天地较劲,你可以以非常慢的速度走到底,成为完赛级英雄,不仅第一名是英雄,即使最后一名,走到底了也是英雄,要保持好这样的心态。
Q: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体育运动,我们都有可能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极限的困难。那么,如何判断眼前的困难,哪些是我们团队自己可以去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理性地寻求别人帮助的?
章晨健:这个问题我是有切肤之痛的,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要一个人解决,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团队的力量。人非圣贤,一个人的思维永远是有局限性的,拿我自己来说,任何时候我都会去找身边的人沟通、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最后做出对某件事情的判断后再行动,谋定而后动。
章新波:不管是戈壁徒步也好,还是企业管理也好,其实这就是决策的问题。第一,原则要把握好,底线不断变化,你的决策就会不断变化。
第二,别贪多,既要、又要、还要在企业管理中其实是很难实现的。我认为,最让决策变得正确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你的团队里有没有专家,或者你自己是不是专家,有专家和没专家,决策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一定要能够分辨出哪些是能力范围内的,哪些是能力范围之外的。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位相应的专家,获取更完备的信息,这个时候再做决策就会相对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