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商人物 > 61岁的汪建国,即将斩获两个IPO

61岁的汪建国,即将斩获两个IPO

  • 苏商会

    2021-07-14 12:58
  • 文:

    陈芝超
同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汪建国算是一个幸存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我们还可以去做创造的事情,连续创造的事情。”

汪建国
 
在南京五星控股集团的总部大厦内,董事长汪建国把“换道超车”挂在了电梯间。“换道超车”这一词曾在2018年左右引发热议,与之对应的是“弯道、直道、换道”三类不同选择的争议。在烈火烹油般的市场竞争里,“换道”无疑是最具风险的选择。
 
但六十一岁的汪建国却不这样想。这位五星电器创始人曾将白手起家创办的企业在最高光的时刻里卖给百思买,转身选择了母婴、农村电商、智能家居三个风口,用十多年时间孵化出三个独角兽,如今两个——孩子王和汇通达正在冲刺IPO。
 
“老将不死,他只是逐渐凋零。”这句话曾多次用来描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壮志难酬,这批从体制内转身奔赴商海的试水者,在忽明忽暗的商业世界中折腾不休,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商人以往的刻板印象,但却因时代的局限性与备受争议的个人原罪被后浪远远甩在身后。
 
同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汪建国算是一个幸存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我们还可以去做创造的事情,连续创造的事情。”
 
老将不死,老将也不会凋零。
 
抛物线
 
六十一岁的汪建国,有望在今年收获自己的两个IPO。如他多年前所设想的那样,他的第一个IPO孩子王赚孩子的钱,第二个IPO汇通达赚农民的钱。孩子王与汇通达的身后站着一众耀眼的支持者,汪建国身上好像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吸引着风口、吸引着资本,也吸引着年轻的血液。
 
孩子王
 
以连续创业者自居的汪建国有一份漂亮的履历。从过政,也从商,拥有着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双重经历,他自己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可能是两栖动物”。既能踏实地脚踩在体制的陆地上,也能灵活地生存在商业的海水中。
 
但老实说,创业的圈子也有鄙视链,当决定去创业时,五十岁的汪建国显然并不具有最优的资历。
 
这个圈子看学历、看资本,甚至看年龄,创业是最折腾人的,也裹挟着梦幻的泡沫。这个圈子既喜欢罗永浩那样的反叛者,那是一种“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勇气。当然,也喜欢雷军身上连说句英语都能成为段子的娱乐天性。总之,身为创业者,你不能平庸,更不能保守,你一定要标新立异,你一定要与众不同。
 
但汪建国不一样。他是“九二派”出身。在九十年代里,那是一批从体制内毅然决然投身商海的企业家,时代的局限性让这代民营企业家成为矛盾的综合体。尽管他们都因不安分而选择了成为商人,但他们大多数人在后来的日子里选择守着一家企业忠诚地度过一辈子,或是顺理成章地将企业移交给下一代。
 
事实上,汪建国本来也这么想过,也完全可以这么做。他一手创办了家电行业的“老三”——五星电器,率先提出了连锁经营的概念。在那段刺刀见红的家电大战里,他和苏宁、国美、永乐瓜分着家电的基本盘。但就在人们讨论着五星电器究竟上不上市的关键时刻里,汪建国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关键选择——卖掉五星,这个决定与“九二派”骨子里的天性保守并不契合。
 
但他确实这么做了,原因只是在于一个瞬间,他想通了。
 
在新加坡,一位教授站在讲台上,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条抛物线,告诉他:“当一个抛物线到顶的时候,你就要去寻找另一个抛物线,不愿意放弃的结果是套牢。”就在这个瞬间里,汪建国突然明白了在高峰中选择离开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在家电巨头价格战正酣之时,五星电器汪建国签下了“卖身协议”,挥挥衣袖,将一手创办的企业卖给了百思买。
 
这个决策在当时收获了两极化的评价,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却抚额可惜。但汪建国并不在意。“抛物线”理论告诉他,任何的企业都有生命周期,唯一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做有挑战的事。于是,在2009年,在南京维景酒店五楼上一间办公室里,50岁的汪建国决定再次创业。
 
当一个50岁,且拥有体制内与体制外双重经验的人决定去创业,他看到的一定不仅仅只是风口与机遇,他看到的是自己下半生的命运。
 
后来的故事人们都知道了,这个50岁决定去创业的人做出了市值超五星电器N倍的企业,手握着三个独角兽,其中两个正在排队上市。而五星电器后来却命途多舛,随着百思买退出中国,五星电器被京东收购,成为京东布局线下的一枚新棋子。
 
有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乡下去
 
在今天的中国,存在着一种断裂的循环。一面是技术革命下的城市高速发展,另一面则是乡土社会的顽固。这种强烈的割裂感尤为体现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下乡”运动中。下沉市场的巨大红利吸引着来自城市的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们企图以技术连接起城乡,但却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乡土的抵抗,他们失败了,但有人却成功了。
 
成功的是一家叫做汇通达的农村电商企业,其幕后推手正是汪建国。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扎根乡土,用十多年时间织牢了一张规模庞大的电商网络。截止2020年12月31日,在这张密密麻麻的网上集合了超14万家的零售门店,惠及了超3亿的农村消费者。
 
汇通达
 
在全国1.9万个乡镇中,正上演着技术下沉的奇迹。
 
汇通达背后站着的汪建国似乎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1981年,二十一岁的汪建国投身江苏的农村体制改革工作。在苏北的滨海小县里,挂职商业局副局长的他与商业有了第一次的交手。多年以后,汪建国仍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以至于他下定决心用纯粹的商业力量建立起农村与外部世界的一座桥梁。但这个过程,起初并不顺利,在下沉市场已然成为商业重镇的今天,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那个时候,汪建国与汇通达所做出的坚守。
 
江苏昆山,尽管这里享受着制造业强县的美誉,但在更多看不见的土地上,外界对农民的需求依旧一无所知。当汪建国来到这里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做的是脱掉精致的“皮鞋”,弄清楚农民心中真正的需求。于是,他召集了昆山36个做家电的小老板,一群人围着桌子热热闹闹地开起会来。第一个障碍很快出现,只是有点令汪建国哭笑不得。在这座相距城市遥远的小镇里,小老板们拿起了手机,找出五星电器创始人的照片,证明坐在他们面前的“汪建国”是“汪建国”。“(他们)对照片,一看是我本人,才愿意发言。”
 
这是农村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第一个不同,在这里做生意需要建立起极强的信任感。不仅需要互联网,更需要互信网。
 
对此,汪建国有自己的办法。这位二次创业的五星电器创始人在会议结束后,灵机一动,对36个小老板开口说道:“中午请客,一起吃个饭”。饭桌之上,酒成了感情的催化剂,小老板们一改拘谨的模样,叽叽喳喳地说了很多避而不谈的话题。汪建国发觉,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家电老板其实有着极强的生意头脑,他们对农村市场的天然敏锐度超出了他以往的认知体系。
 
学者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用智人七万年的进化史只讲了一个问题,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的差距。从城市远道而来的互联网军队与汇通达的差距在于对乡村的认知,前者是俯视,后者则是平视。汪建国和汇通达知道,这片广袤的下沉土地之上,真正的主人仍是躬身于此的农民。
 
到乡下去,需要融入这片土地中去。与城市不同,农村仍保留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依赖熟人社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就像是一个出水口很细的水龙头,对于农村市场而言,即便是上游做的再好,如果不能将一些关键节点予以疏通,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望“乡”兴叹。
 
因此,汪建国与他的汇通达选择了一条向内而生的道路,以夫妻店为切入口,精准出击。
 
这是一件互联网大厂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夫妻店具有小、乱、杂的特点,教会这些小店的老板使用互联网平台工具不仅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更是不计其数的隐性成本。但汪建国偏偏不这样认为,硬是用了近十年时间通过举办大量的培训活动,搭建了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成为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在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眼里,汇通达让他看见了农村革命的新可能性。“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农村的团队,也看到了汇通达独创性的商业模式。”2018年4月,阿里巴巴向汇通达投资45亿元人民币。此前阿里巴巴在农村电商版图屡屡碰壁,这一大手笔的融资被视为”阿里下乡的新续集”。
 
商业战场上,利益博弈是永恒的话题。汇通达在做的事情在此前并未有成功的案例。用汪建国自己的话来说,“没有哪一个商业企业在农村打过天下的,没有一个跨省的连锁企业在农村成功的。”但他似乎并不在意成功与否。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有记者问他:“您是否在意别人的评价?”
 
汪建国的思绪飘往了很多年前将五星电器卖掉的那个瞬间,飘往了他二次创业,再度一无所有的瞬间:“他人的评价太多了,你内心如果不强大,就做不了,有梦想的人,其实他不会在乎小的问题。”
 
幸存者
 
南京明故宫的北门被称为后宰门,按照如今的道路区域划分,这片辖区里包含了“三河”、“四街”、“六路”、“六园”,是金陵最具王气之地。在后宰门街道上,矗立着颇为醒目的五星控股大厦。不远处,是由这里走出去的汇通达的办公地,在一次采访中,汪建国指着大楼外的汇通达这样说:“汇通达就是从这里毕业的,现在住不下住外面去了。”
 
创业这么多年来,似乎难以回答汪建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高瓴资本合伙人曹伟曾这样评价汪建国:“他对新事物的持续学习能力,对战略、创新和组织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对商业模式的强烈敏感性,令他在多个不同的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对汪建国的笔记本印象尤为深刻。汪建国会将一张纸分成三栏,第一栏写讨论的主要观点,第二栏写自己的评价,第三栏写如何解决。
 
但敏感并不是最终的答案。腾讯网副总编辑马腾在采访汪建国后发现,他的身上有与年纪不符的好奇心。“他是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人。”马腾这样评价。
 
内心的召唤驱使他做出了一切的决定。身处体制内时,与商业的频繁接触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他流淌在血液里的商业基因。祖籍浙江,在苏州出生的他是两大商帮——浙商与苏商的“混血儿”。某种程度上,这两类商人群体所代表的不同性格在他的身上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既冒险,但又稳健。逃出体制内后,又顺着一个个风口,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但汪建国本人其实并不太喜欢“风口”这个说法。“创业要找到一个好的风口,但是仅仅找到好的风口是远远不够的。”风口之上,风速变化不一,有人能成为风口上翱翔的鹰,有人却只能成为随时会死的猪。
 
汪建国知道,只有不断找到一只只鹰,才能在真正在风口之上展翅飞翔。
 
在五星控股集团的大厦内,汪建国把自己的”经营之道”挂在了公司电梯间供来来往往的五星人观看——换道超车,这是他花了大半辈子得出的最有效的商业模式,也是他用失败换来的教训。现在的汪建国化身一位创业导师,不停地走上舞台,讲述自己的失败或成功的故事。更多的时间里,他成了一位搭台子的人,把舞台搭好,把灯光调节好,找到合适的“鹰”,把舞台让给这个时代新的年轻人。
 
他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里少有的幸存者,从高峰全身离开,又能重返高峰,至今仍活跃在商界。曾经的那群体制内下海的“九二派”里,大多数已不在企业间奔走呼喊,那片逐梦的商海里已经有了新一批的试验者,他们更为大胆,也更聪明,但却似乎就是少了一点什么。对比汪建国,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汪建国的身上多了一份自省。在《财约你》的一次专访中,他身上的这种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前,他大大方方地承认失败与曾经的局限性,也极其自信地坦言孩子王与汇通达的成功。
 
成功与失败,在这位六十岁的企业家身上超出了对立的二元属性,走向了某种平衡。这是“九二派”企业家身上未曾有过的闪光点,这种对成败的超然与对商业不灭的好奇心造就了汪建国的另一种人生。他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最要命的是,人到了山顶上,思想还在山脚下。”
 
在很多公开场合里,汪建国都很喜欢讲故事,一个被他讲过十遍不止的故事是“老木匠的怀表”,隐喻着他对自己、对商业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老木匠的怀表找不到了,于是他就发动徒弟们一起找。可是徒弟们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老木匠突然想清楚了,于是把徒弟都赶出去,很快怀表就找到了。为什么?因为其他人都出去了,老木匠的心静了下来,很容易听见怀表嘀嗒嘀嗒的响声。
 
“老木匠”汪建国正在听到怀表清脆的滴答声。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神舟”出征!这位江苏企业家观礼归来说:归零再出发 下一篇:陈正华:勇立改革潮头 筑梦百年奋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