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40年铿锵足音 变革者砥砺奋进 > 王民的2000:掌舵徐工,产业报国

王民的2000:掌舵徐工,产业报国

  • 苏商通讯

    2019-01-28 17:49
  • 文:

    苏商全媒体
抚今追昔,在王民看来,“坚定改革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坚守产业报国,是徐工走向成功的最大秘诀”。

        出生于1954年的王民,少年记忆里充满了革命激情和理想色彩;16岁报名当兵,却因为海外关系而落选,但这并没有磨灭他心里的英雄主义情怀;后来到国外考察时受人轻慢的画面更是催发出“知耻而后勇”的决心与行动……这些都成为2000年王民出任徐工集团董事长后迅疾推进改革、励精图治的原动力。“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必须要有徐工的位置,这就是徐工的追求。”——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成,正是这种个人理想与产业报国情怀相融下的改革实践,推动了徐工集团在国际化进程中步步“逆袭”。
 
  世纪之交,王民正式成为徐工集团的掌舵人。这一年,也成为徐工旧貌换新颜的分水岭。
 
  从18岁进厂,彼时王民已经有了28年的历练。面对资产不良、管理混乱、人心涣散等重重困难,王民迅速作出反应,带领“徐工”从转变作风入手,强力推进 “七项专项治理”改革举措,从小金库、差旅费、公款消费、干部住房等7个方面打出“组合拳”;同时,人事、劳动、分配这3项制度改革也全面展开,不管触碰谁的利益,都绝不容情,坚决往前推进。
 
  紧接着,王民提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并将其列为“董事长一号工程”。 事在人为,在王民的带领下,徐工集团走出了连续多年经营规模徘徊在20多亿元的局面,2003年,集团创收超过100亿元,成为行业和苏北地区首个“百亿集团”。徐工七项治理的经验也成为国企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王民特别强调的是:徐工集团每个产业板块,都要有“对标全球主要对手的赶超计划”——曾经到国外考察,对方说:你们随便拍照,反正也学不会;进口零部件,外商常断货,而且随意抬价;出口产品,客户不满意,还称之为“破烂货”……企业之耻,关乎国家之耻;产业报国势在必行,志在必得。对于王民来说,“虽然没能当成兵,但不可以不报国。”由此,王民把徐工企业文化凝结为“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并将其作为一代代“徐工人”的精神旗帜。
 
  时至今日,王民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企业已经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国企成长为营业规模破千亿、综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装备制造业全球品牌,拥有全球4大海外研发中心、15个制造基地,产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连续26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第一。尤其是,曾被视为徐工“软肋”的液压技术已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自主核心零部件技术的“隐形冠军”。
 
  抚今追昔,在王民看来,“坚定改革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坚守产业报国,是徐工走向成功的最大秘诀”。
 

王民,1954年出生于徐州市,祖籍山东昌邑,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小贴士:
2000年,袁亚非在南京开起了宏图三胞第一家门店,融合了沃尔玛(Wal-Mart)、戴尔(Dell)以及麦当劳(McDonald's)的经验,提出了他的 “王大妈”模式。
2000年,改制成功后的耿裕华乘势而上,推进集团化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进行“裂变”。
2000年,韩国平在一片不解中选择合资,把三笑60%的股份给了高露洁。
2000年,朱相桂带领森达开始走多元化,从单一皮鞋到热电、IT、生物工程、服装等,成为跨多个领域的集团公司。

苏商会微信群现已上线!光速入伙,请加:苏商会小秘书(微信号:sushang889)

上一篇:丁山华的1999:成立上上电缆,发展保质提速 下一篇:周建平的2001:海澜面世,强势推进